时间:2023/12/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擅长临床白癜风研究的专家 http://pf.39.net/bdfyy/zjdy/210716/9192406.html

在历史的星空中,韩信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流星。他集项羽之“勇”、刘邦之“忍”,张良之“谋”于一身。

既虚怀若谷,又矜功自傲;既情深意重,又睚眦必报。

他曾一文不名,遭世人厌弃,却一夜之间骤封大将,威名远扬。

他曾深谋远虑,为刘邦计议天下大势,却又目光短浅,不曾谋得全身之策。

曾经叱咤风云、横扫千军,为汉室奠定千秋基业,最终却遗恨终生,死于吕后之手。

刘邦曾经承诺韩信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器不死,结果吕后把他装进麻袋吊在半空,让宫女用削尖的竹签子戳死了。

司马迁巨笔如椽,在把众多势如水火的性格统一于一人之身,塑造了一个复杂而独具魅力的韩信,展示给后人一副灿烂而短暂的传奇人生之同时,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思考呢?

《史记·淮阴侯列传》开篇写韩信落魄之时三件“小事”:南昌亭长妻“晨炊薷食”、“漂母饭信”、受“胯下之辱”。

亭长妻“晨炊薷食”,韩信“怒,竟绝去。”漂母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报母。”受胯下之辱,韩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

韩信天天在亭长家蹭饭,亭长妻肯定不止一次流露厌恶,为何等到拒绝给饭吃了才“怒,竟绝去”?貌似自尊的性格下面潜藏着什么呢?

因为“晨炊薷食”即恼羞成怒的韩信,在面对“胯下之辱”这种更严重的侮辱时,为什么没有“怒”呢?

与此遥相呼应,且看韩信封楚王之后的表现。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韩信至国,千头万绪的国家大事搁置一旁,首先选择处置早年恩怨,可见心情何其急切,对早年恩怨何其念念不忘;而处理方式之一反常情,难道不是一种故意显示自己宽怀大度的沽名钓誉之举吗?

从韩信拜将到垓下之战,是韩信人生的辉煌时段。为了让韩信在数十万的士卒中脱颖而出,司马迁选择了一个惊险场面。

韩信犯罪,“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在惊险危急关头,无名小卒韩信以其临死不惧的“奇言壮貌”引起了刘邦手下大将滕公夏侯婴的注意,从此揭开韩信进入辉煌人生的序幕。

后经夏侯婴、萧何等一系列“重量级”人物的推荐,刘邦决定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在登坛拜将的光辉中一出场,那一番对楚汉战争形势的透辟分析,立时让刘邦刮目相看,“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韩信崭露头角,以其“高论”向刘邦交上第一份满意答卷。此后,在韩信身经百战的戎马生涯中,淋漓尽致展示出他的军事才能。

“下魏破代”中,韩信“以木罂缻渡江”,袭其不意;“井陉之战”中韩信“背水陈兵”,留下“背水一战”的千古美名;“潍水之战”中,韩信以“沙囊壅水”,大败楚军,斩楚将龙且,摧毁楚军主力,威震四方,连项羽都为之震恐。

在这些战争中,韩信奇计迭出,指挥若定,书写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在楚汉相争的混战中以自己的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汉方取得最后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当韩信踏着累累战功一步步迈向人生巅峰之时,也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韩信以“谋逆”之罪名被诛,引来古今数不尽的同情和感慨,纷纷谴责诛杀功臣的汉高祖。

韩信到底有无反汉之心?武涉和蒯通主张一致,都是劝韩信三分天下,而韩信的态度也是一致的———拒绝。

因此很多人以此认为韩信赤胆忠心,必然不会反汉,以反叛罪名被诛纯属冤案。

韩信真的对刘邦忠贞耿耿吗?刘邦数次被楚军围困,韩信的救兵总是姗姗来迟。

楚军围刘邦於荥阳时,韩信攻下赵地,为张耳请立赵王,并未急着为刘邦解围。

刘邦只好与滕公“自称汉使”,清晨“驰入赵壁”,“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

韩信平定齐地,为自己请立假王,也没有急着为刘邦解围的迹象,气得刘邦怒骂:“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刘邦困于固陵,约定韩信、彭越会合共击楚军,而韩信、彭越都按兵不动,最后不得不采纳张良之计许诺与其共分天下,韩信才发兵共围垓下。

观韩信所为,与每一次战争的动力,都是对封王封爵的追求,看不出他对刘邦身处危境时的担忧。

功高危身、兔死狗烹乃千古惯例,韩信“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在侥幸和自负中最终陷入绝境。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韩信发出了太息之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和项羽“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悲叹何其相似,又一个怨“天”之人!

殊不知,他们的失败,实因自己没有把握住“天意”所赋予良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aiyinzx.com/hyxzp/168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