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儒家经典《礼记·檀弓下》记载着这么一件事:齐国闹饥荒,有个叫黔敖的人在路上设饭食以待饥民。有一人以袖掩面,拖着鞋,昏头昏脑地朝前而来。黔敖左手端着饭食,右手提着饮具,叫道:“嗟!来吃。”那人抬起眼看他,说:“我就是因为不肯吃嗟来之食,才到了这种地步的。”黔敖忙改容道歉。那人终不肯吃,结果活活饿死。

不食嗟来之食

这个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人,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赞扬。连《谈骨气》一文作者吴晗也不例外,认为他:“有骨气”。

无独有偶。偏偏《史记》也记载:汉淮阴侯韩信少时也挨过饿,他却接受了漂母的施舍过活。一次还在上街中受到了无赖恶少的羞辱,从他的胯下爬过去。此事同样地,也受到了后人的称赞,认为他:“有志气”。

胯下之辱

有人问了:假如我们也碰到了同样的事,我们该是学齐人呢,还是学韩信呢?如果学齐人,必死无疑。学韩信嘛,倒还有出路一条,不过得忍气吞声。

由此我更加认识到了韩信的忍耐力与他的志气——这才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贵品质。如果齐人能够象韩信那样忍辱负重,坦然地吃下那“嗟来之食”,则说不定日后也能像他那样出人头地,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业呢。或者反过来说,如果韩信以齐人为榜样,宁死不肯接受漂母的施舍,或者要与当众羞辱他的无赖拼个你死我活——恐怕历史上不会有兵仙韩信这个人,楚汉相争鹿死谁手也不知道了。

楚汉争雄

这时,有人忍不住又问了:那么我们就不要骨气了吗?

我想骨气是要的。关键是看什么地方。所谓“骨气”,要有“骨”而有“气”。也就是既要有个人的风格、个性,还要有气节,有志气,行事有气魄,从大局出发,不能光看目前的处境,这种人要有一种不屈不挠、顶天立地般的民族奋斗精神与凛然正气。如《谈骨气》中所举的文天祥与闻一多,生死皆在民族危亡之秋,其一举一动牵动天下,其死震撼了敌人,惊醒了旁人,激励了后人。这样的死,可谓重于泰山!至于象齐人那样,为了私人待遇便置个人生命于度外,与其说是“骨气”,还不如说是一种书生气十足的迂腐的个性。丢了性命不说,反引来旁人一阵嘲笑而已。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aiyinzx.com/hyxxw/16810.html
------分隔线----------------------------